Stacks Image 1968


三代剪髪藝術

上海式 剪、洗、恤
* 先剪髮後洗頭再恤髮
幾何式 洗、剪、吹
* 先洗頭後剪髮再恤髪
FLYINGSHEARS® 洗、吹、剪
* 先洗頭後恤髪再剪髪
Stacks Image 7532

上海式
當年理髮技術可以說是主要處理男界為主,女界多著重於電曲髪和恤髪,因此令理髪師剪髪技巧要求不多。但入行還是需要學習五件剪髪工具如剪刀、剃刀、牙剪、手動刨和剪髪梳子的運用,除了牙剪之外,其它每一種工具都需要花上一段長時間去學習,單單剃刀和手動刨已無法於短時間內學成,這也是學習上海式技術艱鉅「難學」的其中原因。幸好五十年代髪型變化不多,顧客要求的是理髮不是髪型,理髮師學懂的技術,日後不需再作技術進修,因此理髪往往令人感到是一門「難學易精」之技術。50年代一直用作修剪男界耳圏或髮線的Freehand剪髪技巧,於1984年再從現,再被新派髪型師追溯學習重用後更取名為 梳上剪(scissors over comb) 技術一直流行至今,是上海式最有價值和代表性的剪髪技巧。
Stacks Image 2212

幾何式

60年代初流行於歐美髪型設計,幾何式是一種濕髪修剪技術,技術主要集中於間、梳、拉、夾髪,但不著重剪刀技巧。運用時髪型師只靠一把剪刀和梳子,將濕潤頭髮間、梳、拉、夾等後再配合角度剪裁出不同髪型,技術省卻上海式剃刀、牙剪、削刀等理髮工具。短短十年間幾何式技術風摩全球,並正式取代上海式理髮技術。當年男女流行的髪型都以中長度為主,故髪型師入行再也不用學習剃刀或削刀,一把剪刀和梳子足以應付客人要求,其它理髮工具和技巧接近全被淘汰,當電動刨面世後手推刨即時亦被淘汰。至80年代男女髪型有所要求和改變,女性流行自然碎薄髪型,用削刀和牙剪較為適合,而男士則流行較短髪型,髪型師需惡補上海式慣用的梳上剪梳上(scissors over comb)技術,更曾一度以削刀和牙剪為主要的髪型設計工具,如對技術沒有多大要求的話,剪髪總算是一門「易學」剪髪技術。
Stacks Image 2181

FLYINGSHEARS®
技術慨念與傳統式剪髪不同,主張設計髮型時需在頭髮自然乾爽的狀態下進行,採用雕琢和剪削方式揮動剪刀,整套技術棄用梳子,控髪以手指和手掌代替。多連組合剪刀變化多,琢削效果自然,免除替換使用削刀、牙剪等其它理髮工具。研習者需多花功夫了解運用剪刀時下剪的方向和角度的變化。一旦研習成功,設計髪型來得更輕鬆容易,過程更添樂趣。每下一剪,長短厚薄即時呈現,髪型師和僱客在修剪過程中可清晰察見髮型的轉變,無需作任何估計,準確度高達99%
Stacks Image 2210

FLYINGSHEARS 技術簡介

Flyingshears® 技術主要圍繞著啄剪和削剪兩種,前者屬靜態式而後者屬動態式,當兩者結合使用時剪刀可同時修剪層次、偷薄、剪碎和剪齊,技術令剪髮藝術和髮型設計推向另一層次。

Stacks Image 7500
削剪
Flyingshears® 技術中動態式的剪髪技巧。以腰力帶動手臂和手腕,令剪刀使用時更輕巧。技術要求剪刀身向擺動著的頭髮進行剪削以完成髮型修剪。剪刀揮舞動作與打乒乓球的姿勢相近,撥髮和削剪動作在時間上需準確配合,要求當頭髮與剪刀接觸一刻立即把頭髮削掉或剪斷,剪掉頭髮數量的多與少則取決於剪刀的開合程度。削剪技術要求髮型師具備較敏銳的感覺和聽覺能力,屬高層次剪髮技術,主要用作偷薄(Thinning),剪碎(Texturizing),和修剪(Trimming)髮型設計。
Stacks Image 7504
啄剪
是屬Flyingshears® 技術中靜態的式的剪髪技巧。控剪動作幼細,對在靜止狀態下的頭髮進行設計修剪。以手腕帶動剪刀,刀尖開合度可以小至2毫米,剪髮動作猶如啄木鳥以角嘴鑿洞般,配合多連組合剪刀對處於自然靜態下的頭髮雕琢出不同型狀和弧度和喜愛的髮型,此技巧主要用作修剪單線(One-length),漸進(Graduation)和層次(Layering)的髮型設計。
Stacks Image 2597


剪削啄
作者: 蔡偉材
蔡偉材今次首度出書,是要把FLYINGSHEARS®的獨創專利技術和剪髮技藝公諸於世,希望更多人了解飛剪的原理、雙手剪髮的技術和當今尖端的的髮型潮流。在書中,他更無私地傾囊相授,把各種控剪技術、控髮技術、剪尖操控、手腕搖動等拍成影片,製成數十個QRCODE,讀者用手機一「嘟」,即可上網收看有關影片。
訂購
Learn more....